馬灣的歷史可追溯至「九龍關」石碑的建立,這一標誌性遺址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發展。1875年,清朝與英國簽訂《煙台條約》,開放更多通商口岸;1885年雙方簽訂《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》,允許英國在九龍設立海關,成立「九龍關」,負責徵稅與邊境巡邏,並將稅款每月上交兩廣總督,促進地方經濟發展。
1860至1870年代,清政府於馬灣及周邊地區設置稅關,稅關其後於 1887 年最終合併為九龍關,以便統一管理。汲水門稅廠便是其中之一,其遺址即今日馬灣鄉事委員會所在地。1897年,政府計劃在馬灣興建新稅關,引發村民反對,最終協商決定修建一條不超過七英尺寬的道路,並在路旁立碑以紀念此協議。
在馬灣鄉事委員會舊址附近,現存兩塊石碑——「九龍關」與「九龍關借地七英尺」。其中,「九龍關」石碑刻有「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吉日」,標誌汲水門稅廠落成;「九龍關借地七英尺」則象徵當年村民同意借地修路的協議,並特意使用英尺而非華尺,反映出當時九龍關由英國人管理,顯示清朝在1898年租借新界前已部分喪失統治權。
儘管九龍關於1898年關閉,石碑仍保留至今,成為馬灣歷史的重要見證,象徵社區合作精神與稅關遺跡的珍貴文化價值。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10年2月正式確認該石碑為三級歷史建築,進一步彰顯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,讓後人得以回顧馬灣昔日的繁榮與變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