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湾的历史可追溯至「九龙关」石碑的建立,这一标志性遗址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发展。 1875年,清朝与英国签订《烟台条约》,开放更多通商口岸;1885年双方签订《管理香港洋药事宜章程》,允许英国在九龙设立海关,成立「九龙关」,负责征税与边境巡逻,并将税款每月上交两广总督,促进地方经济发展。
1860至1870年代,清政府于马湾及周边地区设置税关,税关其后于 1887 年最终合并为九龙关,以便统一管理。汲水门税厂便是其中之一,其遗址即今日马湾乡事委员会所在地。 1897年,政府计划在马湾兴建新税关,引发村民反对,最终协商决定修建一条不超过七英尺宽的道路,并在路旁立碑以纪念此协议。
在马湾乡事委员会旧址附近,现存两块石碑——「九龙关」与「九龙关借地七英尺」。其中,「九龙关」石碑刻有「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吉日」,标志汲水门税厂落成;「九龙关借地七英尺」则象征当年村民同意借地修路的协议,并特意使用英尺而非华尺,反映出当时九龙关由英国人管理,显示清朝在1898年租借新界前已部分丧失统治权。
尽管九龙关于1898年关闭,石碑仍保留至今,成为马湾历史的重要见证,象征社区合作精神与税关遗迹的珍贵文化价值。古物古迹办事处于2010年2月正式确认该石碑为三级历史建筑,进一步彰显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,让后人得以回顾马湾昔日的繁荣与变迁。